由“翻译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第52期“翻译学博士论坛”于2018年5月24日在六教B303举行,这次论坛的主题为人文地理学视野下的空间翻译 —基于《徐霞客游记》的考察。论坛主讲人贺婷婷为翻译学博士生,论坛参与者包括曾利沙教授、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以及访问学者。
贺婷婷在讲座的一开始通过对“游”一字的分析,引发大家对游记定义的思考,随后她对游记的发端与发展进行了简要的梳理,从内容、对象、地理及出行目的对游记进行了划分。期间贺婷婷也向参与者概述了中西方游记的差异,以及游记自身的功能。在谈及功能时,她提出了游记的地理价值和文学价值,这为其从人文地理学研究游记提供了有力支撑。最后,贺婷婷介绍了文学作品中的空间概念,并结合相关文学作品,就空间概念的翻译提出了自己的理解。
随后,听众就其内容进行了点评,好的一面是主讲人的文献综述非常详尽,但是不足的是没有一个具体的研究方向,研究的目的也不明确。主讲人对此一一作答,并表示此次研究仅作为初始的一个定性研究,后续将会进行更加深入、全面的研究。
最后曾利沙教授就大家的发言进行了点评和总结,提出以下重要意见:
第一、选题具有理论方法和实践意义,问题是“人文地理学”这个概念不是很清楚,尤其是在具体实例分析时,如何紧密结合“人文”和“地理”这两个概念视角进行详细的译文分析,在主讲人讨论的案例中不是很典型;
第二、目前国内外针对游记的研究缺乏深度,尤其是缺乏理论视角下的剖析,大部分都是针对若干孤立的实例所作的经验之谈,因此,如何深化和拓展,这为主讲者提供很好的研究动力和研究空间。
第三、研究话题所涉及的翻译题材的内容一定要丰富,作为一个题材类型,视角要多维,语言表述要有概括性、普遍原理性,还需有评价性描述,将主观认识和客观条件统一起来,不宜有失偏颇。
第四、研究文本的体裁需要多样化,而且需要综合分析该体裁在中英文环境中的文体、语体以及措辞风格等。
在论坛结束后,曾老师与各位博士生还就译文赏析进行了热烈讨论。两个多小时的论坛气氛活跃,与会人员均表示此次论坛内容精彩,深受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