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简介  学术队伍  学术成果  学术论坛  中心工作  社会活动  访问学者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English 
学术论坛
 翻译教师发展论坛 
 翻译学博士研究生论坛 
 翻译学硕士研究生论坛 
  翻译学博士研究生论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论坛 > 翻译学博士研究生论坛 > 正文
 
文化记忆下的《伊利亚特》汉译研究——介绍,翻译与传播——翻译学博士研究生论坛(第42期)
文字:   图片:  
编辑:谢冰冰   更新时间:2017-04-28   (点击:)

 

翻译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四十二期翻译学博士论坛427日在六教A421举行,这次论坛的主题为文化记忆下的《伊利亚特》汉译研究——介绍,翻译与传播

论坛由曾利沙教授主持主讲人是2016级高翻学院博士生谢冰冰论坛参与者包括高翻学院和商务英语学院的博士生、访问学者以及中青年教师。

 

 

首先,谢冰冰谈到《伊利亚特》是人类幼年时期活动的记忆作品经反复传诵、表演、演绎,经历兴衰存亡,成为西方文化记忆重要而又鲜活的象征。他认为,要厘清《伊利亚特》在中国传播的脉络,就应把文本和相应时期的历史、社会、文化语境以及“守门人”作用结合起来。接着,他比较详细地举例说明了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异同。从明代至今,《伊利亚特》传播和演绎形式从单一走向全方位、立体化背后推手是成型的文化记忆母题、民族团结、人性的体现是持续推动其传播、演绎和发展的动力。最后,谢冰冰提出卡农的传播需要文化传播的“歌手”借助文化记忆的力量,需要借助不同的形式,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这是中国典籍外译值得反思的问题。

之后,曾利沙教授对谢冰冰同学的发言进行了点评结合《伊利亚特》翻译和传播的案例,指出了史诗翻译和传播研究应注意的几个要点

1)从特殊到一般原理性研究问题从传播史角度研究同一原作多种译本不仅要从历时与共时性宏观角度考虑译本传播效度,最好还应结合微观层次不同译者的翻译对策及其存在的差异问题这样就能使研究内容既能反映目的语社会文化的需求特征,又能指出具体的语类或文体风格特征的表现特征,如具有史诗题材的《伊利亚特》多种汉译本的评价问题,应把史诗翻译上升到特殊文学形式层面进行一般原理性探讨,否则相关研究就会落入传统散论、主观印象式评说的窠臼

2)原作与译作从宏观和微观层面的语言风格和情节翻译表现进行比较研究。找出作品中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人物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形象与情感,发现不同译作中词汇选择的细腻性形象性、鲜明性

3)从翻译策略角度来探讨史诗翻译研究者即使是研究译介传播史,也应力求能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化翻译问题,否则就是“研究翻译不懂翻译”。应力求指不同译本中有那些可取之处,那些地方需要改进,做到融合可取的地方,提出一套对应的翻译策略以便获得最佳译文,最好要提出自己的译文。

4)相邻相关学科理论修养问题。作为博士研究生,若要提出相应的史诗性文本的语类翻译策略不仅需要文学理论、语言学理论、诠释学理论、传播学理论、接受美学理论等,还需要运用一系列研究方法,如分析、描写、定性、归纳、抽象、概括、综合、分类、整合等,以便形成自己的理论感性认识,尤其是系统性研究,可以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两个小时的论坛气氛活跃,与会人员均表示此次论坛内容精彩,深受启发。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13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