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学博士研究生论坛(第30讲)于2016年4月27日下午在六教B108举行。论坛由曾利沙教授主持,2013级高级翻译学院博士生吕洁主讲,高级翻译学院和商务英语学院的博士生及访问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
吕洁首先对曼彻斯特大学LuisPérez-González博士的学术成果及在媒体和视听翻译领域的学术地位进行了说明。本次论坛主题基于Luis博士于2016年3月24至4月1日期间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连续七场的学术讲座。吕洁首先概述了Luis博士讲座中值得关注的五个方面:业余字幕翻译(amateur subtitling)、自媒体(self-media/self-mediation)、公众媒体(citizen-media)、新闻编译(news transediting)和翻译中的非语言符号特征(non-linguistic semiotic features in translation);接着对这几个方面的研究价值和意义进行评析,也指出Luis博士未能对几个相关的基本概念作出区别和界定。她结合Luis博士的案例,枚举了国内类似的案例来充分说明西方学者对翻译的重新定义和边界拓展。她认为,国内新媒体环境下的翻译研究应当借鉴西方同仁的研究方法和范式,同时也指出翻译研究也具有自身的学术环境,在借鉴的同时也要适度取舍,具有批判精神。
随后博士生和访问学者针对吕洁的发言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聚焦翻译是否能够将定义拓展至此,新媒体环境下哪些属于翻译研究的问题。
最后,曾利沙教授对吕洁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充分肯定了吕洁的发言能够结合国际学术界前沿研究,同时也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他指出,做影视字幕翻译的研究要区分业余字幕组和专业字幕翻译的发行渠道和呈现方式,网络上呈现的业余字幕组的影视字幕翻译具有娱乐性、兴趣导向性、特殊群体性、大众传媒性、刻意目的性和碎片化等特征,基于这些特征,译者可通过比较研究找出其中具有共性的翻译策略,发现具普遍理论和方法意义的研究内容。学术研究除了力求具有新意,更需具备研究价值。对于中国影视作品走出去的问题,我们应大力宣扬传统中国文化和经典哲学思想,把具有“普世价值观”的作品传播出去。本次论坛信息量大且具有启发性,大家十分期待下次论坛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