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上午,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公共政策翻译研究院(首都公共政策翻译研究中心)举办的2020中国公共政策翻译论坛顺利进入第二天议程。
本次论坛以"公共政策翻译与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为主题,共同探讨新时代下公共政策翻译特点和人才培养理念、模式等话题。论坛第二日的主题为“公共政策翻译与人才培养:高校教研结合探索”。此次高校专场由北二外中国公共政策翻译研究院院长、美国明德大学蒙特雷国际研究院高级翻译学院教授鲍川运主持,北上广等地国内知名外语和综合类院校代表、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出席。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主任赵军峰教授受邀参会并进行发言,他从法律翻译的跨学科特性出发,分析法律翻译的内涵、历史、文本类型、语言规范、翻译原则,提出法律翻译应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和专业进行建设的理念,认为在新形势下,法律翻译学科的建立,对于实现整个翻译学科的科学化和立体化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教授张爱玲从语言社会功能角度出发,结合公共政策翻译的特点,讲述了公共政策翻译的难点,点明在翻译教学上的重点。张院长还引用上外实际教学方法,为公共政策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具体建议。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法律英语教学与测试研究会会长张法连指出,高校法律翻译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以及存在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不科学的问题,并建议在法律翻译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对法律语言的理解、对法律知识的把握,并指出开设英美法律文化、英美法案例阅读等课程的必要性。
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教授李长栓重点介绍了调查研究对于翻译的重要意义,结合具体实例详细地解释了翻译的查证过程。李教授特别提出要培养学生翻译过程中的查证能力,让学生锻炼写译者注的习惯,还要进一步提升中文阅读水平。最后,他提醒翻译学习者需以批判思维发现问题,以调查研究解决问题。外交学院英语系主任、教授石毅探讨了宽口径公共政策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和实践,指出新时代国家发展对于公共政策翻译人才的需求很大,并结合外交学院的教学模式进一步阐释了“国家需求”、“国标要求”、“校本优势”结合而成的人才培养理念。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公共政策翻译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张颖以“高校培养高级中译外翻译人才的探索和建议”为题,分析高校政策翻译人才培养方面的现状和问题,指出高校应急国家之所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发挥优势,补齐短板,真正成为中译外翻译人才的孵化器和储备库。张教授重点介绍了北二外在政策激励、实践类课程创新和研究院教研结合方面的有效做法,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
在随后讨论环节中,各位领导和专家针对高校公共政策翻译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方式以及未来方向开展了热烈的讨论,积极发表真知灼见,并耐心解答了由直播平台观众提出的多个问题,受到网友的广泛好评。随着高校专场研讨会的结束,为期两天的2020中国公共政策翻译论坛顺利落下帷幕。2020中国公共政策翻译论坛形式新颖、主题鲜明,对于提高全国公共政策翻译意识、完善高校翻译人才培养体系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北二外关于成立“全国高校公共政策翻译教学研究会”的倡议得到与会高校领导专家的积极支持。此次论坛采取线上主场和直播平台同步交流的形式,受到各方广泛关注和参与。两天来,线上观众人数6000多人,直播点击量达到20000多人次,线上提问评论等留言达到700余条,取得了多项突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公共政策翻译研究院借助此次论坛为全国公共政策翻译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高校教师及翻译实践者提供了难得的互动平台,就该领域最新政策动向、各单位和高校相关人才培养和专业培训的经验开展深入交流,为进一步推动公共政策翻译领域人才培养的系统化、专业化做出积极贡献,努力填补相关领域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