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简介  学术队伍  学术成果  学术论坛  中心工作  社会活动  访问学者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English 
社会活动
 社会活动 
  社会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活动 > 正文
 
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负责人赴中大调研
文字:   图片:  
编辑:   更新时间:2012-09-29   (点击:)

9月26日,我校副校长顾也力率学校市级以上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负责人及科研处负责人一行11人赴中山大学考察,就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管理经验、基地运行模式、体制机制等内容走访了中山大学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历史学人类学中心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中山大学副校长魏明海对我校考察成员表达了热烈的欢迎和问候。中山大学社科处处长李仲飞、副处长何兴强、袁旭阳、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历史学人类学中心主任刘志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宋俊华等五位科研管理专家就中山大学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发展规划、管理经验、运行模式和体制机制等情况做了经验交流。

刘志伟教授在介绍基地的发展和体制机制时总结了“项目带动—设立工作站—国外合作”的“三大管理方式”。他指出,中大历史学人类学中心在研究方法上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占有一席之地。基地自成立以来在运行机制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已经不再满足于依靠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教育部重大项目和基地重大项目等利用项目形式来带动基地的发展。而是利用研究方法和学科优势在全国建立工作室,如数字化历史工作室、民间文献工作室、田野考古工作室、粤剧粤曲工作室,大理民族文化工作室等多个工作室。并按照区域和省份打造出了华北团队、江南团队、湖南团队等数十个跨学科科研团队。此外,通过在境外国外建立了科研机构分支和科研团队,例如获教育部批准,在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了中文大学-中大历史学人类学分中心,成功在香港开办人类学研讨班。

宋俊华教授在介绍中心情况时指出,中心在依靠传统的戏曲和民俗学的基础上,积极理顺基地和院系的关系,兼顾发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研究。同时通过国际合作,和美国合作。成立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同时拓展研究中心的发展道路,积极走向社会服务,成立了专门的拓展部,发展中国传统戏剧京剧、昆曲、粤曲等的传播和应用,把戏曲演出舞台、表演场所研究和表演融合进行。努力展现中国非物质文化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
中山大学社科处副处长袁旭阳介绍了大学科研机构和人文社科重点项目的基本情况。他从学校社科管理部门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中大基地建设发展的三个特点。第一是重视基地内涵建设。在高度重视前期申报的基础上更要重视基地建设;第二是理顺基地和院系关系。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利用院校资源增强自身学术影响力;第三差异化发展。每个基地的发展模式不一样,要重视内部的发展规划,提升基地的品牌作用。

顾也力在座谈中指出,科研机构和重点文科研究基地作为学校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学习兄弟院校的宝贵经验意义重大。科研处处长阳爱民指出广外科研机构的发展要走出新路,提出召开基地联合会议的设想。外国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董燕萍、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主任陈万灵、翻译学研究中心主任莫爱屏、广州国际商贸中心主任张昱、广东软科学研究基地副主任刘继森、科研处副处长孙波分别就相关问题与对方交流了意见。
交流座谈后,实地考察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该中心具有独立的研究场所和资料室、舞蹈室、讲学厅,中心总面积就达到1500多平米。在建设规模上已经远远超过教育部基地要求的标准。
这次考察的目的是为了建设好我校各级各类重点研究基地,理顺基地的发展方向,推动基地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学校科研机构的运行模式。本次考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13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