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简介  学术队伍  学术成果  学术论坛  中心工作  社会活动  访问学者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English 
中心工作
 中心工作 
 工作简报 
  中心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工作 > 正文
 
第二届“宗岱”翻译研究高层论坛暨翻译学科发展咨询会在我校举行
文字: 龙新元 图片: 正佳摄影
编辑:   更新时间:2025-11-05   (点击:)

11月1日,“第二届‘宗岱’翻译研究高层论坛暨翻译学科发展咨询会”在我校白云山校区行政楼第一会议室举行。本次会议由广外主办,广外高级翻译学院承办,秉持高标准、高规格、高效率原则,就新时代广外乃至全国翻译学科发展建设展开热烈讨论。

图片1.png

论坛由广外副校长刘建达教授主持,主要议程有二。首先由高级翻译学院院长蓝红军教授就学校的翻译学科建设情况作详尽报告,再由许钧、王克非、陈众议、余中先、徐真华、王东风、姚君伟、林少华、傅敬民、穆雷、赵军峰等11位专家学者依次发言,为广外翻译教育改革以及全国翻译学科建设献言献策。

蓝红军教授介绍了高级翻译学院的现阶段发展概况及未来发展战略。他强调,得益于仲伟合、穆雷、赵军峰等多位教授的接力建设,广外翻译学科发展整体具有先发优势。学院坚持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创新性的总体培养目标,探索政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追求特色化的技术赋能教学以应对人工智能所带来的种种挑战,主张以人智引领机智,以“人心”指导“机心”,实现价值对齐。目前广外高级翻译学院建设有翻译理论、认知翻译、口译教学与测评、语言与翻译技术、法律翻译等多个教学研究团队,在科研产出方面较之全国同类院系相对领先。然而,学院同样也面临学科资源相对弱势、翻译行业社会认同感降低、承担重大重点项目能力不足、国家级重要奖项及文科实验室空缺等现实问题。未来几年,高级翻译学院将以“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建设为契机,努力提升教师素养和教学质量,服务国家战略发展。

图片3.png

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许钧就广外翻译学科建设所取得的显著成就表示祝贺。他指出,广外具有十分完备的翻译教育与教学体系,翻译教师团队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创新力,并重翻译专业与学科建设,立足时代观念的演进积极调整发展策略,为全国各大高校的翻译教育发展作了表率。在新的历史时期,广外高级翻译学院应进一步加强标志性成果的凝练及基础课程改革,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5.png

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席教授、广外云山工作室首席专家王克非教授高度评价了广外高级翻译学院建院20年以来所取得的教学科研成果。他指出,100多年前翻译是中国开启现代化进程的核心利器;100多年后翻译仍可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关键支撑。高级翻译学院未来发展的当务之急在于争取国家级重大项目等标志性科研成果的落地以及国家级重要人才的加盟,进而加速实现知识生产及学术创新,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广外”力量。

6.png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陈众议教授指出,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新技术不仅给中国翻译学科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同样创造了宝贵机遇,广大翻译学人应积极思考文化赋能、人文赋能的现实路径。如今,我国的新文科建设已从概念阐释阶段过渡至实践探索阶段,广外应深入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动态调整学科建设规划,努力整合各大院系优势资源,凝心聚力申报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为国家翻译能力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著名翻译家、《世界文学》原主编余中先教授从其文学翻译实践经历出发,强调在人工智能时代,翻译学人更应具有自身的价值和文化坚守。在未来的翻译教育中,我们一方面应积极拥抱技术,坦然接受新技术对于翻译行业生态的重塑;另一方面也务须认清文学翻译实践能力是练出来的,应持之以恒,博览群书,且读且思考各类翻译译名及话语表达,打下坚实的翻译基础,以从容面对时代挑战。

7.png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原党委书记、原校长徐真华教授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吾辈翻译学人首先应当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在深化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的同时,要坚持翻译、翻译教育最根本的人文属性,明确翻译的本质是知识迁移与价值重构。广外应突破学科壁垒,围绕新时代国家和社会的新需求重塑课程体系;应重视通识教育,重视培养翻译学子的创新力、领导力。

8.png

中国翻译协会“资深翻译家”、广外云山工作室首席专家王东风教授认为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应体现与一般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区分度。现阶段我国各大高校的翻译教育似乎更强调深耕垂直领域,但毋庸置疑,优秀的翻译家应是杂家通才。翻译兴则国兴、翻译强则国强,新时代广外翻译学科建设的理念可有针对性地做出调整,应以史为鉴,深入领会中国古代君子“六艺”般博雅教育的宝贵精神,重视翻译通才的培养。

9.png

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南京师范大学姚君伟教授高度赞扬了广外高级翻译学院近日提出的“21世纪翻译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倡议”。他指出,翻译学科建设与人工智能的发展并不冲突,应坚持“科技赋能、译路革新”,重视“人文守正、译心向善”,人机协同,共铸翻译事业新辉煌。广外拥有深厚的翻译学科底蕴,应注重产教融合、学科创新,为全国各大高校的翻译专业建设做出表率。

10.png

著名翻译家、中国海洋大学林少华教授从我国翻译学科建设的“唯外语”现象出发,指出现阶段部分高校想当然地认为翻译乃至外语教育并不需要在古代汉语、现代汉语、高级汉语写作等课程的建设上下功夫。然而,翻译活动是种双向交流的活动,母语语言文化是文化底蕴积淀、心智发展的基础,关系到思维、思想、想象和学习能力,对翻译专业学生来说,中国语言文化修养尤为重要。

11.png

广外云山资深教授、《上海翻译》主编傅敬民强调,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以ChatGPT、DeepSeek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不断突破,翻译及其研究领域正面临深刻变革。当下,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什么是翻译、翻译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中文系是否只是培养文学家的摇篮,倘若不是,翻译学院为什么就只能是培养译者(translator & interpreter)的摇篮?我们不应窄化翻译的概念,广外高级翻译学院应结合国家及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以培养翻译类经世通才为理想。

12.png

中国翻译协会“资深翻译家”、广外知名学者穆雷教授完整见证了高级翻译学院的从无到有,她对学院现阶段所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对学院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新期望。一方面,学院应立足《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China’s Standards of English Language Ability)、CSE口译量表等重要原创性成果,积极探索本硕博翻译专业人才的科学评价体系问题;另一方面,学院应重视中外翻译简史等基础核心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在帮助学生了解翻译史、翻译职业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作用、翻译领域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翻译家、著名翻译机构等内容的同时,灵活融入更多的思政元素,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图片13.png

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外翻译学研究中心主任赵军峰教授感谢与会专家学者对于广外翻译学科建设的关注。他指出,现阶段广外的翻译教育业已完成系统专业设置,形成了学术型与应用型双轨并行的培养机制,培养目标层次分明,这背后离不开各位专家的指导与肯定。时至翻译专业博士实现招生入校的2025年,经20载变革与发展,广外高级翻译学院将继续同翻译学界的各位朋友一道,为我国的外语学科建设添砖加瓦。

广外副校长刘建达教授对以上各位专家学者的慷慨直辞表示由衷的感谢。他指出,广外翻译教育体系的建构和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语言政策、翻译政策、教育理念、师资培养、教材教法、测评考核等各个方面。广外将认真吸取大家的宝贵意见,努力整合学校资源,以大恒心、大毅力、大功夫推动翻译教育改革,深刻领悟高校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推进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切实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为教育强国、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图片14.png

会议现场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13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